第455章 制衡-《红楼赖大爷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最后,他还是个名声不好的纯臣,只有依附皇权,才能保住这一身皮。

    随即,赖尚荣以户部侍郎,暂时署理户部的任命也下来了。

    当务之急,还是进一步削弱太上皇的影响力。

    毕竟,因为靖王遇害,父子两已经撕破脸,一旦自己支撑不住,难保太上皇不会对自己儿子发难,另立新君。

    甚至,他还打算安排陈译文这个潜邸旧臣,居中调和,避免二人因为内斗延误朝政。

    …………

    知情者除了自己,也就皇后和贾元春寥寥数人,不说她们身处深宫,就以皇后的立场,也不可能实情相告。

    考虑到西夷远在万里之外,路途遥远,当即便下旨重派遣新的使团,接替梅恭的工作。

    所以,辅政大臣最关键的不是威望,而是忠诚。

    除此以外,就是要分而治之,不能让他们拧成一股绳。

    此时让自己暂代尚书之职,说明皇帝没有因为元春之事产生隔阂,对自己信任有加。

    皇帝在此时让赖尚荣暂代户部尚书,显然要委以重任。

    皇后毕竟是太子的生母,如果他身体康健,必定会谨防外戚专权,可现在为防主少臣疑,却顾不得那么许多了。

    首先,他并非两榜进士出身,先天被排斥在文官体系之外。

    虽说当初赖尚荣是替自己背锅,下旨外放和促成薛宝琴为妾的都是他,可那毕竟只是暗箱操作。

    只是,齐王毕竟尚在襁褓,长此以往未必不会导致一家独大,所以,还必须给他安排一个不可调和的对手。

    接着递银票的机会,将其拉至角落,试探道:“还请公公替尚荣解惑,此次任命是否与今日皇上罢朝有关?”

    而本就缺少尚书的兵部,却被正隆帝,选择性的忽略了。

    当然,深谙权术的正隆帝,当然不会任由一方做大。

    将一桩桩旨意下达,正隆帝也耗尽了精力,沉沉的睡了过去。

    领旨谢恩的赖尚荣从地上起来,掏出一张银票,递给周太监。

    但户部执掌天下钱粮,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,虽然君权之争并非行军打仗,但掌握着天下钱粮,无疑更方便笼络人心。

    出于这方面的考量,赖尚荣无疑是最好的一个人选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