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62章 辩论-《红楼赖大爷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“哼!避重就轻,那宝钞之祸呢?”

    “而宝钞之祸不在于宝钞本身,而在于兑换不畅,银币既然能兑换足额的白银,又怎么会影响朝廷的威信?”

    “如今只是规模不大,若是推行开来,你就能保证不发生挤兑?”

    “本官自然不能保证不会发生挤兑,但只要保证充足的存银,自然不至于失信于民!”

    “保证存银?如何能够保证?”

    “当然是控制发行的银币。”

    “银币本身含银五成,又要保证存银,多此一举又耗费人力,岂非劳民伤财?”

    “本官有句话想问问大人,难道每年征收的赋税融了炼,炼了熔,难道就不劳民伤财?若银币得以推行,以后将再无火耗,这位大人是看不见其中的好处,还是舍不得火耗银子?”

    “你……伱休要血口喷人!”

    这本就是一场不对称的辩论,每每户部发言之后,殿内的官员大多窃窃私语,似乎是大有感触,而赖尚荣解释,却寂静无声。

    即便是相交不错的陈译文等人,也不会在这个时候帮忙。

    毕竟,谁也不能保证自己会不会调任相关部门。

    面对这个情况,赖尚荣自然要将大义拎出来,占据道德制高点。

    户部尚书李沧海摇了摇头,一旁的左侍郎宋运成立即出列。

    笑道:“赖大人误会了,我们户部也是苦火耗久矣,只是两害相权取其轻,发行银币又要保证兑换存银,岂非浪费一半的银子,长此以往只会越积越深,一旦朝廷难以负担,恐酿成大祸啊!”

    前面只是开胃菜,这里才是真正的杀招。

    “宋大人此言差矣,有多少银子发多少银币,何来难以负担之说?况且,只要树立百姓对银币的信心,又怎么会出现大规模的挤兑?

    加之近年海贸兴盛,大批海外白银流入我朝,若是不加制止全部流于民间,恐怕物价飞涨,反倒民不聊生啊!”

    “哦?流于民间百姓手上有钱,又怎会民不聊生?”

    “流于的只会是相关行业人员之手,而对于其他行业而言,只会承担物价飞涨的后果。”

    “赖大人言之有理,可赖大人既然知道其中的危害,为何还大行其道,言行不一?”

    “哦?下官如何言行不一了?”

    “历朝历代都以农为本,商人逐利乃是众所周知之事,赖大人明知其中利害,却大行其道,莫非是要动摇国本?”

    在货币政策上其实双方已经交锋多轮,可以找的突破点并不多了,所以宋运成借着机会换了赛道。

    政令也是以人为本,如果赖尚荣自身出了问题,他提出的政策自然也就没人推行了。

    “大人此言差矣!大人想来也熟读史书,应当知道并非所有朝代都是以农为本。”

    他这番话说出来,原本应当出现的寂静,顿时不复存在。

    并非是附和他的观点,而是他的话太过骇人。

    “你……你莫非是想要国朝效仿暴秦?”

    春秋战国时期的秦朝就是商贸兴国,否则一届商人的吕不韦,也不会权势滔天做到丞相。

    “暴秦只是统一之后的说法,当年群雄并起,秦国商鞅变法,励精图治大兴商业,才得以国库充盈,一举统一六国。

    我朝若能保证偏安一隅,外无强敌,重农轻商并无对错,可如今西夷诸国虎视眈眈,若以如今的格局来看,何尝不似当年的群雄并起,再故步自封不知变通,只会如当年六国一般!”

    “一派胡言!一派胡言!西夷不过是番邦蛮夷,癣疥之疾!”

    “大人莫非忘了茜香国之战?”

    说到底,双方争论的再激烈,最后也得正隆帝拿主意,赖尚荣也不耐烦与他们再拉扯下去,干脆直指正隆帝的软肋。

    若不是他改进了火器,又在谈判之时威吓住对方,如今大夏能否有今日的安稳,还真的难说。

    见对方被自己问住,乘胜追击道:“非我族类其心必异,大人莫要忘了靖康之耻,崖山之悲。

    当然,也需以史为鉴,待到外患尽除,再讨论以后的国策不迟。”

    赖尚荣说完这话,便将目光看向户部尚书李沧海。

    原以为他不质询,事情也就告一段落,不成想,右侍郎柴庆突然跳了出来。
    第(2/3)页